暑期 "充电" 进行时!来看看你的老师都读了什么书 |
暑假,不仅是身体休憩的驿站,更是心灵沉淀、视野开拓的黄金时间。教师手里捧起的每一本书,不仅是对自我的充实丰盈,更是为莘莘学子点燃未来的珍贵火种。值此盛夏,济南三中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双拜师”读书活动,通过共读教育经典与文学名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人文素养提升,教育实践与文字碰撞出涟漪,每篇心得都是成长的年轮。 青年教师读书感悟选摘 程馨媛:《终身成长》——用成长型思维唤醒课堂 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理论为初任教师的我点亮方向。从“给学生贴标签”到关注“每一次尝试中的进步”,课堂评价从“对错”转向“过程”。当我对畏难学生说“我们拆解看看你从哪步开始有想法”,沉默的眼中渐渐有了光。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教师的“不完美”恰是最好的教学素材。 房磊:《一线带班》——教育秩序中的温度与自由 管建刚老师的“有温度的秩序”理念重塑了我的班级管理观。放弃“军事化班规”,采用“底线规则+自主空间”模式:明确“尊重他人”“按时作业”等底线,将黑板报设计、卫生分工交给学生主导。当调皮生主动为班级活动绘制漫画时,我读懂了教育的真谛——在规则与自由的缝隙中,让每个生命自然生长。 刘玉妹:《红与黑》——于连的挣扎与教育者的自省 于连的“红黑博弈”照见教育中的价值困境,我们是否在用“为你好”的名义,迫使学生戴上“被喜欢”的面具?教育者当如司汤达般敏锐——看见“问题学生”行为背后对认可的渴望,理解“叛逆”背后对自我价值的坚守。真正的教育勇气,是守护学生“被讨厌的权利”。 陆念:《教学机智》——从知识传递者到生命引路人 范梅南的“教育时机”理论颠覆了我的教学认知。课堂突发状况不再是“教学事故”,而是唤醒成长的契机。学生争执时,放下预设的“标准答案”,引导他们看见彼此观点的合理性;单亲家庭孩子沉默时,一句“我在这儿”的承诺比任何说教更有力。教育者的智慧,在于成为学生生命中的“关键他人”。 牛少璇:《非暴力沟通》——班主任的“心灵罗盘” “观察-感受-需求”沟通三要素为新班主任备好行囊。不说“你太散漫”,而说“看到地面纸屑,我有些着急,因为整洁环境能让大家心情舒畅”;不说“你不负责”,而说“活动疏漏让我失落,因为我期待咱们班能凝聚力量”。当学生感受到真诚而非评判,教育才能真正抵达心灵。 牛志康:《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与班级共同体 阿德勒“课题分离”理论破解了师生关系困境:学生小宇因怕嘲笑不敢发言,我不再说“大家不会笑你”,而是“回答对错是知识的事,别人怎么看是他们的课题”。当他终于举手时,我懂得教育不是培养“万人迷”,而是帮学生找到“保持自我又贡献集体”的勇气。 王菲菲:《局外人》——教育中的“真实”与“表演” 默尔索的“不表演”刺痛了教育者的神经,我们是否在要求学生表演“标准的勤奋”“规范的情感”?当学生未按“剧本”流泪或欢呼,是否被贴上“冷漠”标签?教育的觉醒,是允许“不合时宜”的真实存在——那个上课画画的女孩,用板报漫画治愈了整个班级的焦虑。 王晓倩:《金阁寺》——美与残缺的教育启示 沟口对金阁寺的毁灭欲警示教育者:我们是否在追求“完美课堂”的执念中,扼杀了真实的生长?放弃“零失误教学”后,我开始欣赏学生答案中的“意外视角”,接纳课堂生成的“不完美”。教育如金阁寺的火焰,在破碎中绽放另一种永恒。 武晓敏:《班主任艺术六讲》——心灵触摸心灵的艺术 刘金玉老师的“交换日记”案例令人动容:坚持与内向学生每日笔谈三月,从分享琐事到成长困惑,终见他班会发言的光芒。班级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滋养”,如空气般存在却不压抑——这是我从“严师出高徒”误区中走出的关键顿悟。 张淑晴:《白鹿原》——历史洪流中的教育坚守 白嘉轩与鹿兆鹏的代际冲突,恰似传统与创新的教育博弈。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既要如白嘉轩般守护“土地深情”“邻里互助”的教育根脉,又要像鹿兆鹏般拥抱“民主”“平等”的新思潮。在文化传承与变革中,找到属于新时代教育者的平衡点。 周玥:《等一朵花开》——教育是等待的艺术 汪曾祺“笨笨地开”的栀子花启示我:教育不是揠苗助长,而是静待花开。曾因学生数学成绩焦虑,后发现他的绘画天赋,从创作引导表达,终见文字灵气。正如炖肉需慢火、腌菜待时日,学生品格与思维的生长,要留足沉淀空间。包容“不完美”,恰是教育最珍贵的生机。教师应做“护花者”,而非“催花人”。 王鹏:《感悟人生》——在不完美中接纳当下 刘芊杄:《一个人的朝圣》——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徒步 商智敏:《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是心灵的唤醒 (供稿:领秀教学管理部 初审:法文俊 复审:法文俊 终审:姜明 编辑:张迪 张乐 核发:张迪)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