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物,一生来“悟” |
记得高一开学第一课,生物老师杨继凯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而杨老师的回答是:“学生物前,你以为标致的车标就是一个小狮子。学生物后,你会知道车标的原型是德国施泰德洞穴里的狮人雕像。学生物前,你以为大受欢迎的火锅食材黄喉是喉管,学生物后,你会知道黄喉是牛或者猪的主动脉大血管。学生物前,你以为红绿色盲症无法分辨红绿色彩,学生物后,你会知道色盲也有生存优势。”杨老师一番话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从那以后,我们深深地被杨老师生动的讲课风格吸引,一节课便喜欢上了生物学。 作为生物课代表,我也更加清楚杨老师平日的严谨细致。我眼中的杨老师要么是站于讲台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要么是坐于桌前认真备课写教案,笔耕不辍。他有两支笔,一笔绘于荧屏,写于纸上,将生物学知识图写画彩;一支笔启迪心智,激发想象,唤醒我们对于学习的热情。看似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都是杨老师精心备课后的精彩呈现。在讲到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植物细胞是继续吸水还是失水时,他会在讲台上给我们表演,定格跑步姿势后,向前跑、倒退跑,引得我们捧腹大笑,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时,作业本上的一个“well”一个“amazing”便能给同学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在期末备考阶段,杨老师检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不辞辛劳。每个晚自习都安排了默写任务,全批全改。默写纸上的一道道勾画,一句句批注,都是杨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和督促。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班的生物成绩名列前茅。谢谢您,杨老师!是您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看的见的成长。相信您在我们心中播下的“豌豆’种子一定能开出最美的花。 (撰稿:刘家瑞 摄影:肖少杰 编辑:刁林云 张乐 审阅:姜明)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