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决定了他长大后的性格 发布时间:2025-03-20 16:22:19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哭闹、发脾气,是常有的事情,家长们都不陌生。 然而许多家长见不得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第一反应是否定、批评孩子,甚至再加上一堆大道理,结果适得其反。 家长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发展以及情绪管理能力。 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 经常在网上看到“90后父母带娃” 的话题,视频中,孩子哭闹时,年轻的家长就在旁边一动不动地看着。 话题下方的评论区,许多家长都赞同这样的做法:孩子哭闹,别理他,他知道没用,过会儿就不哭了。 但事实是,这种漠视和“冷处理”,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次数多了,孩子会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如果继续被漠视,他可能会采用过激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发脾气、摔东西、打人;或者收起自己的情绪,扮演父母喜欢的样子,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哭闹、发脾气就心烦,想要孩子赶快停下来,于是就否定、打断孩子: “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就知道哭!” “年纪小,气性还这么大,你再这样我哪里都不带你去!“ 家长总认为孩子的情绪微不足道,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孩子得不到理解,久而久之,便会对父母失去信任,越来越不愿意向父母表达。 关于人的感受和情绪,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感受/情绪,就像是送信的客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它要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每一种“负向感受”,也都有它的正向意义: 比如恐惧是一种自我保护、悲伤可能提醒我们珍惜、生气可以推动我们去做出改变…… 既然是客人,如果我们以礼相待、收下并好好读读这封信,客人就会走了。 但如果闭门不接待,这个送信人就会一次次的不请自来,怕你听不到,还可能敲门、砸门甚至撞门……” 孩子虽然年龄小,他们的喜怒哀乐,每种情绪,和大人有着同等的分量,是他们重要的成长体验,应该被认真对待。 未被妥善安放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会在孩子心中郁结,终有一天会以更加激烈、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不利于孩子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 只有允许孩子表达出来,家长才有机会发现孩子的问题、了解孩子的内心,提供及时的帮助。 家长接纳、疏导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重视,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生出勇气和积极的能量。 所以,当孩子坦诚地在你面前表现出情绪,是一件好事,说明他足够信任你,也是在呼唤你的爱和帮助,这真的很可贵。 先回应情绪,再处理问题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指出: “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即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时候他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当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家长正确回应,会让孩子尽快地平静下来,学会如何释放情绪、控制情绪,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之后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或是规范行为,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曾说过: “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自然的本能,想要执着于实现全部的愿望。” 孩子年龄小,大脑发育还不完善,情绪控制能力不足,加上表达能力的欠缺,因此做不到像成年人那样的冷静、淡定。 当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感到焦虑,烦躁,于是通过发脾气、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获得成人关注和同情。 比如想要玩具家长不给买;想要妈妈立刻抱抱自己,妈妈一直没抱;想要出去玩,家长不让······ 在这些时刻,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不论能不能满足孩子,孩子的行为对不对,家长首先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让孩子明白:我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不代表我不好。 国外有位爸爸和女儿的对话视频曾在网上广泛传播,可以说是情绪教育的优秀范例。 起因是爸爸跟女儿开玩笑用了不好的词汇,女儿以为爸爸在骂她,于是很生气。 他慈爱而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她: “生气没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气,只是不要沉浸在这种愤怒的心情中太久”;(让孩子明白情绪是合理的,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 “承认自己生气了,然后慢慢放下,就算做不到,我们依然爱你,你的世界依然一片光明”;(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 “想要自己好受一点,可以大喊发泄或者拿枕头出气”;(教孩子用合适的方式排解情绪)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我就会知道你的底线并尊重你······”(鼓励孩子通过语言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表现出情绪的时候,考验着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 多一份耐心,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和成人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去体会他的困境的感受,帮助他理解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好好回应孩子的情绪,他会在这样的爱和尊重中,成长得自信、阳光、乐观,更容易收获精彩、幸福的人生。
——摘自微信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