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色板块>>心灵驿站

父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几个危险因素

发布时间:2024-12-17 08:10:38

北京大学危机干预中心徐凯文教授在文章中提到《北大精神科医生:你们用焦虑鸡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来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近几年呈现增长趋势,在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中: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家庭对人的影响贯穿始终,这几乎是个逃不开的定律。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家庭系统内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家庭成员的情绪、行为的改变都会引起其他成员情绪、行为的改变。

什么是教养压力呢?

教养压力最早是由Abidin提出,他指出父母不良的情绪、失业、婚姻冲突、养育能力不足、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养育孩子过程中参与不足、养育支持的缺乏、儿童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儿童健康状况、亲子互动关系等都会造成父母的教养压力,并且这种压力会产生紧张、焦虑、愤怒、疲倦的情感体验。

教养压力对家庭成员有何影响?

根据Abidin教养压力模型,父母教养压力会影响到父母和孩子两个方面。

在父母方面,父母教养压力过高会更容易使父母采用专制、严厉等消极的教养行为,对自己以及配偶的养育能力越来越不自信,也会增加父母患有焦虑或抑郁障碍的风险,还会引起更多的家庭冲突,导致父母的婚姻质量和幸福感下降。在儿童方面,过高的父母教养压力会导致儿童焦虑、退缩、抑郁、攻击、对抗等问题,还会影响童年中期儿童的社交技能不良、学业不良等发展性问题。

可以说,过高的父母教养压力会对父母及儿童在情绪、认知、能力、行为等多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父母面对教养压力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要正确看待教养压力,树立积极的育儿态度。适当的教养压力可以激励父母利用他们有用的资源来促进养育活动,但是教养压力过高时,则会对父母自身及孩子造成更多消极影响。特别是随着父母双职场现象的普遍存在及社会快速的发展,每个家庭中都普遍感受到较高的教养压力,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更应该客观面对,理性对待育儿态度和养育措施。

其次,父母要合理应对教养压力,提高自我解压技能。

当父母感受到较高的教养压力时,要尽量保持冷静,避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消极感受传递到家庭环境中,对情境信息要进行理性分析,保证教养行为的有效性,面对教养中的问题时,可以与其他父母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求助,面对压力情绪困扰时,父母双方要抱团取暖,相互鼓励支持,尤其是在母亲教养压力普遍较高的大环境下,父亲要给予母亲更多情感关怀和理解,主动帮助母亲进行家庭任务的分担,减轻母亲的教养压力。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具有某一稳定风格的养育模式,这种养育模式常又被称为教养方式。积极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消极的的教养方式可能会阻碍孩子成长发展。

什么是消极教养行为?

Baldwin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和控制两种因子,在对父母控制教养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中,又将父母控制的领域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行为控制是指父母通过设立规则和要求,采用询问、观察、监督等方式来管理子女行为的活动,而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诱发儿童内疚、羞愧、道德认同,控制子女的情感、思想、观点等方式来管理子女的活动,心理控制是一种压力式的、侵入式的消极教养行为。

消极教养行为对孩子有何影响?

以心理控制这种教养行为作为本次研究因子,结果发现父母对儿童的过高的心理控制教养行为会诱发儿童焦虑等情绪问题。根据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每个人对自己的行动都有自由选择的心理需求,个体通过自主、胜任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保证身心健康的发展。父母过度的心理控制阻碍了儿童情绪表达和行动自由的心理需求,抑制了儿童自主性和自我价值感的发展,使得儿童产生更多内疚、依赖、低自尊等负面情感。

案例: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当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期待产生差距时,父母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责怪孩子——“我们辛辛苦苦赚钱养家,你这样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吗?我对你真的太失望了。”这时候孩子就可能会想:我真的太差了,太没用了,对不起父母,什么事都做不好,还拖累父母。”一旦这种不良的认知慢慢转化成一种信念,孩子未来遇到事情,就会不停的责备自己,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什么事情我都做不好,导致更严重的自卑和抑郁。

父母应该拥有怎么的教养行为?

首先,积极选择民主型教养方式。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民主、接纳、鼓励、关爱是积极教养的重要因子。比如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互相尊重和理解,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孩子多些关爱和耐心,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不要过多批评和指责,而是辅助他培养问题解决的自主能力,通过鼓励、赞美的方式,塑造良好的行为,父母也要根据孩子发展的特点合理评估自己的教育期望,尊重认可孩子的努力,激发孩子的发展潜力。

其次,谨慎选择控制性教养行为。适度的父母控制型教养行为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习惯,建立遵守规则的道德意识。但是凡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过度的父母心理控制则会导致儿童产生消极压抑的想法,造成不良的社会适应,影响儿童的发展,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谨慎选择,少量使用。

最近网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无论和谁结婚,比三观相合更重要是对方的情绪价值。接得住对方的情绪,才能捧得住彼此的心。情绪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是一种心理现象,包括生理唤起、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积极的情绪往往会产生幸福、开心、安全感等情绪收益,消极的情绪往往会产生伤心、愤怒、生气、欺骗、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成本。情绪管理(个体调节情绪的能力)是我们一生修炼的课题,其中影响情绪管理能力的因子之一就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主观判断和评价。Gianvittorio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在面对情绪方面的困扰和挑战时,对自我是否有能力应对或调节的一种判断。在一个家庭系统里,父亲和母亲驾驭情绪能力的表现是不相同的。对女性来说,女性表达积极情绪的效能感要高于男性,而处理消极情绪的效能感要低于男性。这说明,女性在表达积极的情绪的时候,更愿意将自己的喜悦、开心表达出来,但是在处理愤怒、生气等负性情绪时表示很难。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家庭成员有何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作为个体在情绪调节领域的一种重要的自我效能感,在一定范围内能缓和情绪的紧张性和维护自我调节机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父母,由于具有积极的认知信念,在面对教养压力带来的消极情绪时,可以有效地进行合理的调节和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不良教养行为的发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低的父母,由于情绪调节能力不够、信心不足,在面对教养压力带来的消极情绪时,更容易采用消极的教养行为来解决问题。

父母良好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先生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小单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仅有益于父母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营造和谐稳定、健康的家庭氛围,促进儿童的成长。比如,本研究中发现,特别是父亲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更能影响整个家庭的教养行为和家庭成员的情绪问题,父亲是儿童人格塑造的主要领路人,乐观自信、情绪稳定的父亲向孩子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坚毅、勇敢的品质,也给妻子也带来了安全感和幸福感,而消极悲观、情绪管理能力很差的父亲不仅会给家庭营造沉重、不安全的家庭氛围,不仅会影响着母亲消极教养行为进而儿童,更有可能儿童在父亲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下也习得同样行为模式。

父母双方在日常养育过程中都应该努力修炼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能否接得住自己的情绪和对方的情绪,可能不仅影响与配偶的婚姻质量,也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真心助成长”,由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徐夫真教授主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