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再谈“三老四少”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9-22 18:39:24 |
济南三中的老一辈教职员工和早期毕业生都知道,在学校历史上有“三老四少”之说。我在2018年济南三中建校70年前夕还专门写了篇纪念文章,题目就是《“三老四少”你们在哪里?》,文中详细回忆了三中历史上关于“三老四少”的种种说法。“三老四少”的说法虽然是流传已久的事了,但它反映的是对三中历史上名师的赞颂。作为后来人和继承者不仅要做好传承,更要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让名师精神代代相传。 我始终认为,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一种精神支撑,这是学校发展的文化积淀和动力来源。在我们济南教育界,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比如济南一中,学校校史馆里最突出的精神支柱,就是百年老校的文化传承。一所百年老校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化传承,况且学校历史上名人辈出,更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就是对师生最好的教育,受益者将是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再如山东省实验中学,她的支柱就是实验性、示范性的精神,这是历史赋予学校的使命。学校成立之初,国家授予校名“实验”两个字,就是要求学校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走在其它学校的前边,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这是实验中学不断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源泉。实验中学虽然建校只有70多年的历史,但这种实验、示范的精神却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实验人。 与前述名校的精神支柱相比,济南三中的“三老四少”的传说颇有几个版本,带着些神秘的色彩。当年许多人想把“三老四少”到底是谁搞清楚、整明白,但最终都未能形成权威的答案。现在想来搞不清楚未必就不好,也许正是这种神秘的色彩和朦朦胧胧的状态,却能让后人通过猜测结果产生深刻的铭记。 大家公认"三老四少"指的是教课水平高的优秀老师。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教课好呢?如果以“三老四少”的能力和成效作为标准的话,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一大批骨干教师,如教数学的王昭全、杨善明、曲成慧、赵宝珍老师;教化学的康家体、戴元凯、贾亮奎老师;教语文的包子衍、张良、李辉、吕素悌、于明诗老师;教英语的高修伍、孙晓东老师;教物理的孟宪桂、吴蔚然、曹玉虎老师;教历史的安黎、潘耀林老师;教地理的孙荣莉老师;教政治的孙成林老师;教体育的东野传英、于深基老师,以及后来调入学校的杜校老师和黄梅青老师等。正是他们的出色能力和倾力付出让学校的高考成绩迅速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学校成为济南市第一批四所省重点中学之一。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严谨的教学作风,高超的教学水平和勇于奉献的教学态度不正是“三老四少”精神的体现吗? 八十年代开始,一批新时代的大学生以及一批名师陆续来到学校。典型的名师代表有陈国华老师、朱地老师;新一代大学生代表人物李依观老师、余纪鲁老师、牛建鲁老师、王金香老师以及更年轻教师的代表马宝山老师和李勇老师等。这一大批名师的智慧付出,让济南三中始终站在济南教育发展的前列。他们的教学风格既治学严谨又幽默风趣,既要求严格又和蔼可亲,既是课堂上的严师又是课下学生们的益友。他们的教学风格、教学情怀不正是体现出“三老四少”精神的传承吗。 时代在发展,学校人员也在不断更换。但是济南三中“三老四少”精神要代代传承下去,惟愿把这种精神作为名师培养的标准固定下来,以此激励、引领老师们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使其涌现出更多的“三老四少”。(作者:刘堃,原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济南三中70级8班学生,大学毕业后,来校任教并担任学校领导。) 出品 | 新闻中心 工会 来源:刘堃工作室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