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 奉献、合作、创新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济南三中老师用爱与专业成就学生

  “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很多学生向我报喜,终于没有辜负过去三年的拼搏,取得了理想的成绩。”6月25日下午,2022年山东高考成绩公布,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中学领秀校区和市南校区高三学部主任李明和李颖新欣慰地说。

他们对学生的成长并不意外,因为他们清楚过去3年里,团队围绕学生做了什么,围绕学生的成长付出了什么,为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提升努力了什么。

了解济南三中的人都能感觉到,济南三中的老师人人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干劲,他们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通过三年高中学习实现成长的蝶变;他们放下还在哺乳期的孩子和学生们封闭在学校里,绞尽脑汁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奉献、合作、创新这就是济南三中老师共同的精神。

线下复学82名高三老师全封闭

奉献是三中老师共同的精神

今年的疫情让全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教育系统同样如此。为了保证高三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从5月1日起,全市高三恢复线下教学,但同时要求校园封闭管理。一方面是期盼已久的线下复课,要求老师全身心投入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是校园封闭管理,要和家人分别,家中老人和孩子无人照顾,让一些老师犯了难。

“从4月30日下午3点新闻发布会宣布恢复高三线下复课,到要求我们老师入校封闭教学,一共不到18个小时的时间,留给我们准备和安排家人的时间也只有这些。但是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去学校。”高三3班班主任梁燕茹说。

其实,梁燕茹当时面临很大困难,她的婆婆之前一周突发心脏病,接受了手术治疗,她的丈夫每天在医院陪护出不来。两个孩子都很小,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孩子完全交给保姆单独照顾她不放心,放下学校班里50多名马上面临高考的学生她更舍不得。一时间,梁燕茹陷入了两难。

这时,学校考虑到老师们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拿出来一套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允许老师带着孩子入校封闭教学,同时安排专人和专门的教室统一照顾孩子,解决了老师们的后顾之忧。

就这样,梁燕茹不但把两个孩子带入了学校,把保姆也带来了,让她能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梁燕茹只是济南三中老师的一个缩影。

程文娜老师家中有老人卧病在床,她在安顿好家人后毅然选择返回学校和学生在一起。“家里老人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他们知道我是为了学生,所以没有任何怨言地支持了我的选择。”

董欣欣老师的孩子还处在哺乳期,但她毅然决定和学生在一起,提前给孩子断了奶。

郭丽老师的母亲因病长期卧床,她说服老公帮忙照顾母亲,她则回到学校。

王凤老师的妈妈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她就委托别人照顾母亲,按时返回学校。

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据统计,封闭上课期间,济南三中共有82名老师在校封闭,其中有27位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封闭。每家睡在只有两个上下铺的宿舍里。即便条件艰苦,他们依然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堂课。

学生被老师们的奉献精神所感染,在毕业典礼上,很多学生主动给老师写感谢信,还有的学生为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视频表达感激之情。

“我们当时不知道会封闭管理多久,大家都做好了直接从学校上高考考场的准备,所以很多老师在抉择的时候顾虑比较多,但最后所有的老师都选择了学生,可以说,奉献是济南三中老师共同的精神。”济南三中市南校区高三学部主任李颖新说。

双重管理让每班都有15名“班主任”

合作是三中老师共同的精神

作为高三的老师,身上背负了多大的压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种压力来自家长的期许,来自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来自作为老师的责任感,还来自社会的期望。如何带好高三,如何化压力为动力,济南三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学生在学校里最“怕”谁,绝大多数人会说“怕”自己的班主任。对于那些学习习惯并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一个严格的班主任是对学生最好的帮助。但即便班主任再拼命,也不可能做到24小时盯着班里所有的学生。为此,学校制定了一套“学部管理委员会+班主任团队”双重管理模式。

以该校领秀校区为例,高三学部共10个班,以前是每个班的班主任管理各自班的学生,很少出现“越俎代庖”的情况。

双重管理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班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10个班主任成为一个团队,轮流值班,团队里每个班的事都是团队的事。

“所以每个班可以说一下子多出了9名班主任,一方面减轻了各个班主任的工作压力,班主任之间可以团结合作管理班级。另一方面,学生可信赖的老师不只是本班的班主任,而是每一个高三班主任。”领秀校区高三学部主任李明说。

学部管理委员会的5位成员一方面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也帮助和指导班主任工作。学部管理委员会成员会每天随机巡查每个班的卫生、纪律、考勤和抬头率等内容,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因此学生见了学部管理委员会成员和见了班主任一样敬畏,无形中每个班又多出了5名‘班主任’,相当于每个班有15名‘班主任’,有效地促进了班级管理。”李明说。

双重管理模式体现了老师之间的有效合作,而学生自管会则体现了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合作模式。济南三中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成立了学生自管会,从每天的早读到晚上宿舍的纪律,均由学生自管会配合老师进行管理,并把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有效地弥补了老师管理的“盲区”。

三年来,高三学部学生自管会在会长马晓彤的带领下,发挥自管职能,有效分担了部分老师的压力。每天早上6:30前,自管会就开始轮流巡查各班考勤和卫生。马晓彤对老师说:“这些工作交给我们做,你们就放心吧,相信我们也能从中得到锻炼。”每天的检查结果,自管会的学生们都会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自管会加以指导。“经过3年的磨炼,我们和自管会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师生关系,还有合作关系。他们通过3年锻炼,在自律和管理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他们今后的求学和就业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李颖新说。

到高三后,学校还专门为学生自管会设立了值班室,他们可以在值班室学习。马晓彤带领自管会成员平时检查带着书或者笔记,边检查边学习,不但没有耽误学习,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他们成为济南三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在济南三中,这样的合作随处可见,无论是班主任之间的合作,还是师生之间的合作,都已经非常成熟顺畅,合作精神已经深入到济南三中每个老师的‘骨髓’里。”李颖新说。

高考研究指导小组、问诊式辅导

创新是三中老师共同的精神

在一些学校,学科教研是本学科“关起门”来开展,别的学科不参与。但是在济南三中,由于“高考研究指导小组”的存在,跨学科教研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高考研究指导小组集合了学校最优秀的老师,参与到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当中,既指导又监督,并形成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互助创新案例。

材料阅读量大是目前高考试题的一个趋势,为了提升学生短时间内抓住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学校的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合作,制定了一套从较长文章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训练方法。包括反复训练学生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和一分钟内有效阅读的能力。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济南三中政治学科成绩得到普遍提高。

在济南三中,像这样的合作方式还有很多,打破科目跨学科教研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中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本学科的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考前跨学科教研,考后还要召开成绩分析会。在高考研究指导小组引领下,老师们会分析每个学生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缺点,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指导学生的学习。一般来说,考试后,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批改试卷,而在济南三中,批改试卷后针对每个学生的学情分析才是真正的重点。所以每次考试结束,每位学生都会收到一份个性化的分析报告,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明确今后各科复习重点。

学生习文博原本生物成绩不错,在4月份联考时生物成绩在班级内名列前茅。老师们在分析他的生物学科成绩时发现,他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多选题上。为此,老师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提升生物多选题的复习方案,一方面加强多选题练习,另一方面让他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准确。通过这样的训练,在后面的模拟考试中,他的生物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位列年级第一名。

如果说跨学科教研是为提升教学做的大胆尝试,那么问诊式个性化辅导则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案而做的创新。

在济南三中,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放学后从来没有“按时”下班过,因为每个老师身边都会围着前来问问题的学生。无论是课间十分钟,午餐或晚餐时间,或者是晚自习时间,学生们会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问老师问题,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好问、好学的学习氛围。

李明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该校问诊式个性化辅导制度引发的。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校建议每个老师放学后不要立即离开,而是在办公室里等学生来问问题。同时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须至少问2次问题,由班主任监督“打卡”。通过这种制度引领,学生们慢慢尝到了问问题的好处,逐渐形成了问问题的好习惯。

现在的济南三中,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路上,或者在学校操场上,都能看到学生们认真学习的身影。

“为了让学生考入理想大学,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我们都在逼着自己为学生想办法、出主意。我们想到了很多创新的办法并用在教育教学当中,让学生有更多升学路径。”李明说。

这就是济南三中的老师,他们很普通,做着每个老师都应该做的事,只是他们更用心一点;他们很朴实,没有什么“捷径”,只是付出得更多一点;他们很真实,不会给学生“画大饼”,只是带着学生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