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完美”的童年越可能毁了孩子成年后的幸福 (一位心理治疗师想讲给家长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6-16 08:19:54 |
"在不遗余力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可能正让他们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位父母认真品读。一句话归纳,那就是:当我们掌握越来越多所谓前卫的育儿理念时,要记得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基本道理:我们不能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又努力帮他们规避竞争和本应当经历的挣扎。 如果说,我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话确实在理:"你爸和你妈害了你,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脑中想着孩子,手头却还要准备期末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麻辣老妈、出任学校家长教师联合会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与亲手烘焙饼干的妈妈,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们多数人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而在这个区间,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做错。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但是,什么才是"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过去所有研究——从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到哈里·哈尔洛的猴子实验——都表明: 如果不能精确解读你的孩子,误解了他们的信号,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如果有足够的钞票支付这笔帐单),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 后来,我作为心理治疗医生,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这些来问诊的孩子的父母,提供一种"矫正性情感经验",让他们无意中将早期的被伤害的感觉移情到我们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体贴、更具共情的回应。 但我开始接待病人之后却发现,很多孩子最痛苦的,竟然不是爸妈做得太少。 这些孩子什么都有 但就是不快活 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的伤心与成长经历联系起来。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 丽齐有坚实的友情、亲密的家庭,和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来咨询,是因为她"就是不快活"。 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 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为什么她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呢?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觉"飘忽不定"呢? 我被难住了。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杂乱无章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 父母拼尽全力 孩子却哭诉空虚 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不自信?这跟我学过的知识背道而驰。 但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相信他们并无粉饰或曲解。 他们真的拥有关爱备至的父母,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鼓励他们想做什么都行,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陪他们做作业,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丧失兴趣时又允许他们放弃),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运用"逻辑后果"来替代惩罚)。 一句话,这些父母很"体贴",投入地引导我的病人们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作为一个力不从心的妈妈,我常会在听病人陈述时,暗自奇怪这些伟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是啊,我,还有无数同样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为了今后我们的孩子不至于沦落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而我正在目睹这种养育手段的血肉后果。为了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养育,我们拼尽全力、精疲力竭,而他们长大之后,却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里,诉说他们感觉空虚、迷惑、焦虑。 我读博士时,学院里的临床焦点在于缺乏父母体贴如何影响孩子,谁都没有想到问一问,如果父母过度体贴的话,这些孩子又如何呢? 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 只会导致灾难 "幸福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很棒的一个东西,"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说,"但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 而很多父母正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个目标,却适得其反。我和同事由此开始怀疑: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波恩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 他说:当学步儿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还没来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抱起孩子,开始安慰。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不仅在游乐场,而且在生活中。 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困惑,给她一点时间,让她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让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试图自己爬起来,她就不会知道难受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而不会自己找办法解决问题。 假如,当孩子被石头绊倒,父母允许她自己恢复一秒钟,再去安抚她的话,孩子就学习到:"刚才有一秒钟挺吓人的,但我现在没事儿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发生,我能自己摆平。" 波恩说,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弄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们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援手。 这让我回忆起自己,当儿子在沙坑里摔倒时,一个箭步冲上前。 回忆起儿子四岁时,我一个朋友死于癌症,我当时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诉他。毕竟他都不知道她病了。我知道他可能会注意到我们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读过的所有育儿书都说,得知亲友的死讯对于孩子来说太可怕了。 最终,我把真相告诉了儿子。他问了很多问题,但并未因为震惊而昏倒。总之,用波恩的话说,我对儿子的信任,让他更加信任我,并最终更有安全感。 通过告知他这件事,我传达了一个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伤和焦虑,而我会在一旁帮助他度过难关。如果不告诉他,则传达了另外一种信息:我觉得他处理不了难受。而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隐含的方式向孩子传达的信息。 选择与安全感 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与一个人将来会否开心关系不大,特别是当自信心来自不停的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 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幼儿园老师简对此深有感受,她举例说,一位母亲送孩子来上学,她忙着签到时,孩子跑到一边玩,跟另一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车,但另一个孩子把它抢走了。 两人争吵了一会儿,那个孩子拿了一辆旧卡车扔给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胜无望,也就接受了这种安排。但妈妈不干了,跑过去讲道理,说"这不公平",要求那个孩子把卡车还回来。"你看,孩子本来没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适应性,但她破坏了这一切。 "我们的确教孩子不要抢玩具,但这种事时有发生,孩子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另外一位从教17年的幼儿园老师则说,这些年来,父母越来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长之路。"入学之后,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 "因为在某些时候,别人的感受的确比他们的更重要。"这位老师还说,还有很多父母,自以为设定了限制,事实上却没有。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是拒绝,几经谈判后却让了步。 "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 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认为,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是:有选择是好的,选择越多越好,"他说,"但这不是事实。" 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 研究显示,专注于某项工作给人更大满足感,那些总是面对很多选择的人常常落在后面,"施瓦兹告诉我,"我的意思不是说别让孩子尝试各种兴趣或者活动,而是应该理性地给予他们选择。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随时退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兴趣,可以去尝试其他。’那么,当他们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他在斯莫沃斯大学毕业班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想法:选择一种兴趣或者机会就要放弃其他,所以他们花费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们没弄明白,他们应该寻找‘过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 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所言:"当他们感觉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 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 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就像温迪·莫吉尔说的:"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